鑄魂
、強根
育人
、樹形
鑄魂
、強根
育人
、樹形
要增強“四個自信” ,以關鍵共性技術 、前沿引領技術 、現代工程技術 、顛覆性技術創新為突破口,敢於走前人沒走過的路,努力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 ,把創新主動權 、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。——習近平
人物 :袁勤攀,男 ,36歲,中共黨員 ,高級工程師 ,z6尊龍凱時集團技術中心工藝技術科副科長 ,z6尊龍凱時集團供港珠澳大橋建設用鋼項目團隊核心研發人員 。他身材壯實 ,與鋼“共舞”多年 。在冬日暖陽映照下 ,他與同事進行中厚板超快速冷卻技術的研究與應用 。遇到爭議 ,他淡定自若 ,翻閱資料 ,讓數據“發言” 。
“遺憾 !”港珠澳大橋開通3年多 ,我都沒能去瞧瞧 。這座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背後 ,珍藏著我和同事們勇攀技術高峰的奮鬥時光 。
時光回到2014年 。有一天 ,技術中心接到一筆“港珠澳大橋用鋼”的訂單 。看到備注上的字時 ,我差點跳了起來 :“全球頂尖的工程建設 ,要用我們產的鋼材 !”
仔細看訂單要求 ,我的心情又忐忑起來 。項目要求建築鋼材表麵零缺陷 、探傷100%合格 、抗震強度高於國標 ,供貨期僅有10天……
要知道 ,國標也允許鋼材表麵存在6%的缺陷 ,按正常流程生產鋼材的交貨期也在一個月以上 ,這樣的要求可謂嚴苛 。
要摘這個“果子” ,z6尊龍凱時真得要“跳起來” !
“跳起來也要摘 !”麵對挑戰 ,z6尊龍凱時集團給出肯定的答案 。
一場為榮譽而戰的技術攻關就此開始 :公司抽調了11名業務骨幹 ,組建含研產銷等一體的團隊 ,為項目提供“保姆式”服務 。
當時,我以集團技術中心研發科副科長的身份入選 。還不到30歲的我暗下決心 :“要大幹一場 !”
為使首批熱軋板卷順利交付 ,我們開了無數次研發會議 。經過多次試製 ,產品終於小批量試製成功 。
生產時 ,我和同事幾乎在廠裏安家 。壓力 ,最先落在了在項目中把控煉鋼技術指標 、時任技術中心板材開發科科長的楊躍標的身上 。他是東北大學鋼鐵冶金專業的研究生 ,當年29歲 ,已經是先進鋼鐵產品研發的“扛把子”了 。
要是楊躍標負責的坯料沒搞好 ,我負責的軋鋼環節就“沒米下鍋” 。發際線已經老高的楊躍標 ,摸著頭對我說 :“我這發際線呀 ,又得後移了 !”
白天黑夜 ,楊躍標都蹲在生產線 ,緊盯生產各個環節 ,把“米”給我準備好 。輪到“下鍋”時 ,我更加不能掉鏈子 。
當時在熱軋廠一線對接的技術員趙忠雲剛大學畢業兩年 。別看他還懵懵懂懂的 ,可他做事積極著呢 ,經常跟著我們熬夜加班 。後來趙忠雲說 ,他還記得很多次下班走出廠門時 ,天都蒙蒙亮了 。
大家的這股拚命勁 ,讓第一批熱軋板卷順利下線了 。當時廠裏沒有在線表麵檢測儀 ,檢測全靠兩隻眼睛 。頂著七八月的高溫 ,我和質量部產品管理科技術員陳擁軍一手拿著手電筒 ,一手阻擋著200攝氏度的熱軋板卷散發的熱氣 ,仔細查看鋼卷表麵是否存在缺陷 。
“這有一條疑似‘裂紋’ !”“火眼金睛”的陳擁軍發現了問題 ,我的心頓時提了起來 。如果這條“裂紋”是質量問題 ,就得重新生產 ,影響交貨進度 。大家對是否要重新下料生產爭論不一 。
爭論麵前 ,我隻相信事實和數據 。重新核對研發、生產各環節的數據 ,對宏觀力學和微觀組織研究後 ,我們發現這條“裂紋”其實是坯料高溫下輕微摩擦氧化後留下的痕跡 ,並不是裂紋 。
我懸著的心終於放下——1000多噸板卷成功交付 。
這次保質保量 、準時交貨後 ,港珠澳大橋項目訂單紛至遝來 。麵對後續品種繁多 、尺寸各異的訂單 ,我的內心不再忐忑 ,取而代之的是從容 。
5.23萬噸 ,港珠澳大橋的用鋼總量的1/8源自“z6尊龍凱時造” !
我們為大橋建設項目攻克的各項技術難題 ,也為z6尊龍凱時參與大藤峽水利樞紐 、平潭海峽公鐵大橋等“國字號”工程建設提供強有力支撐 。其中 ,微合金化高性能管線鋼關鍵技術還獲得2019年度廣西科技進步獎三等獎 。
逝者如斯夫 ,不舍晝夜 。我也見證並參與了z6尊龍凱時集團的高質量發展 。如今 ,z6尊龍凱時集團已發展成為利潤破百億元 、營業收入破千億元的現代化鋼城 ,正朝著世界500強的目標邁進 。
後記 :“昨天靠創新‘起家’ ,今天靠創新‘成家’ ,明天還要靠創新‘發家’ 。”這句話讓我記憶猶新 。苟日新 ,日日新 ,又日新 。在“一塊鋼”高質量發展征程中 ,我和同事將以“亦餘心之所善兮 ,雖九死其猶未悔”的豪情 ,把創新當使命 、視創新如生命 、抓創新像拚命 ,牢牢把創新主動權抓在手上 、扛在肩上 、放在心上 ,推動z6尊龍凱時發展越過一山 、跨過一峰 。
(全媒體記者 宋美玲 朱柳融)